不妥當的受難節儀式-
從崇拜觀點檢視教會節期儀式及守節意義
復活節將至,T 姐妹的分享令人感嘆。她參加過一場受難禮拜,流程中規中矩;但,最後一個環節,她深感不妥、不願參與……
教會講台立著一把大型的十字架,同工發放每位與會者一個紙製的小十字架。牧師解釋該環節意義:把小十字架貼在大十字架上,意即:把生命中仍舊無法克服的罪,今天與耶穌基督同釘十字架上,認罪悔改。
此儀式為何讓 T 姐妹感覺不妥?她表示「耶穌基督已為我們釘十字架。我們不是靠著這些儀式讓我們勝過罪,而是『聖靈透過聖道』在我們心中動工,以至於我們跟基督認罪悔改。」
或有人認為,「哎呀,那位姐妹也太敏感了,儀式也可以堅固人心啊」究竟是她過度敏感?又或是贊成者對真理遲鈍呢?
聖經是上帝的話語,是檢視一切事務的最高準則,讓我們回歸聖經查驗此儀式。
聖經明載,敬拜神要用心靈與誠實(約四24),意即敬拜他的必須靠著聖靈按著真理敬拜他。十誡中的第二誡,神明示: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(出二十4)。人不再做罪的奴僕,是耶穌基督十字架做成的工(羅六6)
此外,該儀式雖非於主日進行,但舉凡教會儀式都可參考泰瑞.詹森的著作:《改革宗敬拜》。
詹森闡明,加爾文主張「合法」的敬拜,採「規範性原則」(regulative principle)-敬拜要符合神創立的規矩;天主教、信義宗與聖公會則採「基準性原則」(normative principle)—聖經提供一般的敬拜標準,但凡經文未明確禁止的敬拜方式,都可接受。(註1)
按詹森定義,該教會辦理該儀式採「基準性原則」。回首教會歷史,偶像崇拜的儀式對信徒信仰,荼毒之深。不難想像,非本於聖經、人所生發的儀式,何等危險!
綜合以上,該儀式妥當與否,明顯可見。
更進一步思想,不知讀者曾否思考,慶祝這些節期的用意何在?並且,教會守這些節期是否弊大於利,甚或可能違反聖經教導呢?
關於節期崇拜儀式,詹森在《崇拜主禮指南》表示,應適度採用甚至是廢止,原因如下(註2):
首先,聖經並不支持「教會年曆」的使用,反而對「謹守日子、月分、節期、年分」提出警戒(加四10)。
舊約聖經中有「聖日」的完整年暦,但新約聖經卻無。因此使徒保羅刻意強調這兩者之間的差異。教會並沒有獲得神的許可,當然也就沒有義務慶祝某些節日(西二16;羅十四5、6)。以色列的飲食條規、潔淨儀式與宗教節日,並未在教會中延續下去。
我們的改革宗傳統合理地懷疑,禮儀與儀式的發明是沒有《聖經》依據。這些作法通常被認為教會權力的誤用。
其次,全套的「聖日」年反而減損《聖經》認可之聖日(即主日稱為基督徒安息日)的重要。
相較於四旬齋、降臨期及偶然慶祝之聖日等定期悔罪的節期,每週在安息日持守週期性懺悔更有助於建立基督的敬虔。一年五十二個「聖日」優於十幾個特別的聖日。
第三,藉著不斷推出節日主題及相關的讀經集朗誦節目,宗教節日會干擾逐卷、逐章的連續性經文宣讀及證道的實施。如此安排下,朗讀與證道可能變得突兀且雜亂無序,將來極可能走向選擇性地讀經。
即使要適當地使用節日(即本書建議的方式),也需要謹慎處理,不但保持系統性的經文宣講,甚至還可服務節日的慶祝。
第四,教會年暦的歷史來源有待商椎,而且有些受到當代需求所致。前幾世紀的教會並不守基督教的聖日,此現象於主後350年教會年暦開始引入,方才改變。
此外,回溯歷史,教會與中世紀羅馬天主教懺悔系統有密切關係,之後改教家予以糾正並否定。至於今日教會「嘗試恢復古老教會慶祝的運動」,著名的基督教崇拜大師歐德指出:此現象與自然宗教的恢復、自然神學、節氣期性的解釋,以及財富與豐收宗教的出發點,如出一轍。
綜合以上,教會守節期的利弊得失,相信讀者已有答案。反觀今日教會,甚至還會提倡守舊約以色列的節慶。此種現象,豈不令人感嘆?
回首過往歷史,反思今日教會景況,教會屢屢偏離神的心意,若非神恩手扶持,教會何以存留?感謝神對教會的恆心忍耐!願神保守教會回歸聖經,行在祂的心意中,榮耀祂的名。
註 1:泰瑞.詹森(Terry L. Johnson),《改革宗敬拜》,卓君威譯(台北:改革宗,2015〕,頁39、40)
註 2:泰瑞.詹森(Terry L. Johnson),《崇拜主禮指南》,榮懌真譯(台中:迦南,2020〕,頁171、172)
本文作者:盧初
<<崇拜主禮指南>>